走出囚籠
今天是7月4日,休假到沙撈越(Sarawak)走走。這地方曾是英國殖民地,現在卻成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。也許因為過程中不曾讓當地人參與主權決策,沙撈越將於2018年進行主權公投。相比之下,香港人顯得可憐及無奈得多了。
整個沙撈越有十二萬平方公里,人口卻只有二百六十多萬,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約21個人。反觀香港,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之內,住了七百二十多萬人,平均每平方公里有約6544個人。
不管是人口密度,抑或是思維走向,香港人都相當拘束。大家習慣不停工作、儲錢、想想消費、計畫買房子、⋯⋯,從來不問為何要追求發展經濟。
上星期六到達沙撈越,隨即感受到與大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:(1)在沙撈越的鄉郊,採摘食物已可充饑,到市場買,人家只是代你去摘,收的是採摘和運輸費用,裁種的工作由老天爺做,不收分文;(2)貧民由政府供應土地,房屋卻要自建,沒錢的會住木板或鐵皮屋,儲到些錢又可改善生活,改建磚屋,想靠自己的,不必看發展商嘴臉;(3)如果有住處,不エ作也可生活,大部分必需可從大自然取得。
我不是說香港人可以學沙撈越人過活,只是軀殼已住進囚籠,總該讓思想自由馳騁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