涉及付款的應用題

今天是3月7日,上星期抽離小組正進行加減混合計算應用題的教學。課程訂明涉不超過兩步運算,因此算式的形態只有A+B+C、A+B-C、A-B+C和A-B-C四種。然而,在應用情境之中,卻存在好些岔路,不得不防。

第一道式全是加法,次序毫不礙事,自然一切順利。後面的都含減法計算,列式過程多了變化,亦會多了困難。先看以下兩個例子:

(1)小明有200元,要買售價是257元的玩具P和售價是30元的玩具Q,還欠多少元?
(2)小明有300元,要買售價是257元的玩具P和售價是30元的玩具Q,應找回多少元?

為了區分付款的情況是屬於「還欠」抑或是「應找回」,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先求出所買玩具的總售價,然後與手頭上有的錢進行比較。如果玩具的總售價高於手頭上有的錢錢,便是「還欠錢」;如果低於手頭上有的錢錢,便用手頭上有的錢減去玩具的總售價,找出「應找回」的錢。可惜使用「小括號」是三年級的課程內容,並非二年級學生的已有知識。在沒有括號的前提下,如要求學生用一條算式表示,則應當為:

手頭上有的錢-玩具P的售價-玩具Q的售價

由於這樣的算式完全不符合學生的解題思考過程,學生很難理解。反而覺得「手頭上有的錢-玩具P的售價+玩具Q的售價」才更有道理。看來,如果要尊重學生本身的解題想法,我們要麼鼓勵「分步列式」,要麼就只能提前教學生用「小括號」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