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準備好

今天是2016年1月11日,上星期有一位幼稚園高班的女孩來做些數學互動。所謂無風不起浪,好端端的小孩,總不該下課後來找我。事緣幼稚園要做數學家課,女孩算加法題令家長擔心,促成了這次會面。

整個過程歷時約一小時,由我的助手汪滌塵負責,我只在後段到場觀察。驟眼看,小女孩能與陌生人溝通,不似是自閉的小孩,這與心理報告並不完全吻合。當然,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,說的只是一己之見。當天活動集中在數數(包括數出一堆物件的數量、按量取數和按數取量)和簡單加法(分別數出兩個數的數量,然後合起來再數出總數)。

依現場所見,女孩是能數數至20或以上,也能以數實物的方法算得兩數之和。不過,她似乎並不清楚當中的含義。而更明顯的是,她欠缺動機去進一步了解。當要數的數較大,有時會顯得不耐煩,突然跳至後面較大的數,似乎希望快些完成。

為免她感到煩厭,我們讓她有個小息。自由活動時,她便很用心地在白板畫畫,圖畫內有很多人物。

由於成長中的小孩子可以在數個月內有很大變化,作為教師,我對她眼前能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並不十分在意。較令我注意的,是孩子的「不願」情緒。我跟她母親說,女兒胡亂做的表現,有可能是一種抗議行為,唸「1、2、3、4、5、11」固然令人生氣,但當她很多時都可以正確地從1數到20,成年人就該小心解讀這種跳數行為。我的猜測是小女孩「未準備好」(not ready)!

能做不等於準備好,腦袋的發展不是容許人偃苗助長的。想想小孩子學認顏色就是最好的例子:在某一刻之前,無論成年人怎樣教,也是徒勞無功。硬捉小孩認色,也只會換來胡亂作答,敷衍了事。然而,從某天開始,孩子會好像「通了」,不止可以認色,還會主動說顏色和問顏色。此時,孩子便是「準備好」學顏色了。不過,此刻的來臨因人而異,早來不能說是孩子用功,遲來也不是孩子懶散。正如學走路一樣,每個孩子進展不同,有人早亦有人遲,不過終究人人都會懂得走路的。為何學走路對小孩子沒有壓力呢?因為現在仍未有要求一歲要懂走路的統一測考!試想,如果最早9個月會走路,而最遲要到18個月,把走路的統一測考設定在兩歲,則人人輕鬆;但如果統一要在一歲考,對遲的一群就衍生極大壓力了。

回說女孩,數數和加法其實是小學課程,幼稚園只是爭相提早教授而已。小孩子只是俎上之肉,無力與成年人的偃苗助長的要求抗衡。唯一可以做的,只有不專心、亂做或逃跑。我猜想離「準備好」的狀態越遠,抗議行為該越明顯。女孩母親承認早些時候,女兒確實有更激烈的抗拒數學行為,印證了我的猜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