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哪門子「邏輯」?

今天是4月4日,上星期看到一則新聞,觸發一絲絲的感慨。報導說有內地雙非家長,因身居內地的子女每天要長途跋涉跨境到香港上學,致令身心俱疲而感到困擾。現在面對沒有內地戶籍,又付不起高昂的私校學費,無法轉回內地上學,陷於進退兩難,苦不堪言。有人甚至說:「去香港生孩子,說實話我現在很後悔。」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60330/19550355

除了同情之外,我想到數學教育的深層意義之上。人人都說數學培養人的邏輯頭腦,其最淺白的形態就是慎思因果。如果受過良好的數學教育,除了學到諸如「若四邊形是正方形,它就有4條對稱軸」之類的技術推論之外,也當可以用相同的邏輯眼光考慮生活上的所有事情。一對內地夫婦決定闖進香港生孩子,不可能不考慮孩子出生後的住處,也不可能不考慮孩子的就學問題。這些都是有了「生孩子」的因之後,隨之要面對的果。想到這裡,就不可能不盤算跨境上學的時間和體力的消耗。受過良好數學教育的人,當會仔細權衡,以免他日後悔。

自從特區政府成立之後,我聽多了與上述想法不同的「邏輯」。有人為了區分開來,就說這是「中國邏輯」。用這種「邏輯」的人,喜歡先做後想,而不是想好才做,因為深信規條隨時可以修改,說好了的也可以推翻。這樣的示例多著,例如基本法說好香港擁有的終審權,最終於1999年藉居港權釋法宣佈無效。又例如高鐵一地兩檢,早知邏輯上行不通,在未有解決方法之下匆匆動工,希望日後有奇蹟。我不清楚有多少雙非家長曾作如此考慮:先爭個居港權,日後不便卻可以苦主自居,期望制度改變遷就自己。不過,我等受過良好數學教育之輩卻絕不會如此盤算,因這並非是可容於數學以至其他學問的邏輯。不信?可造個沒有4條對稱軸的正方形試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