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決策的兩難
今天是6月6日,抽離小組快要考試了。過去兩個月的觀察,發現小組同學在概念層面的掌握不俗。不論是加減法的進退位、乘法的同數連加意義,以至除法的均分和包含,學生都有充分的掌握,大部分能達到能說能做的水平。唯一比較困擾的是不能熟誦乘法表。這一點源於記憶力(包括短期及長期記憶)欠佳,是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的先天稟賦,並無簡單的方法將其迅速扭轉。由於投放大量課時於基礎認知,在答考題訓練方面,卻是少之又少,引致學生不能在文詞複雜、邏輯刁鑽的考題上取分。
在學期開始時定下刪減不超過課程要求的30%,從課題看是超額完成,因刪減或延後的內容不到8%。可是,從考題分數分佈看,沒訓練學生回答的考題肯定超過40%,因校內統一考卷中,考核基礎認識的考題佔分不到60%。最近的TSA爭議中,不少老師都說有些考題,若不操練,學生是不會懂得回答的,這與眼前見到抽離小組的境況如出一轍。
我們面對的兩難,就是要在理解和答好考卷中取捨。現時我們選了理解,結果是學生學得投入,在口語層面可以顯示他們對基礎內容都有良好的掌握,簡單的應用情境都能應付。如果改為把重點放在操練答卷,讓學生理解的時間和經歷必須大幅削減,到時或許要面對學習的意志和投入感大幅下滑,答卷結果會否更好仍屬未知之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