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兒當有良方

今天是2月2日,之前看過一則新聞,說一位年薪過百萬的金融才俊,竟然因情困自殺起來了。對不少家長而言,有這樣的兒子,該是十分美滿了。然而,如果家長早知道事事順境的子女或會有一天走上自毀之路,不知會否在子女還小的時候,調整一下期望和管教策略?

現時不少孩子,一出生就被迫要做一個別人要求他做的人。到底孩子的生命,是屬於他自己的,還是屬於別人的呢?有人會說,社會競爭極大,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因此要步步催逼,不能放鬆,否則日後孩子輸了,會埋怨自己的。

我會這樣想:如果我懷疑孩子不能在社會上生存,那麼我為甚麼要把他(她)帶來這個世界呢?也許家長應該在生兒育女之前,考慮清楚到底自己是否相信子女有能力在這個世界裡生存。否則生了下來,覺得孩子事事不如他人,是一個很沮喪的經歷。

退一步說,世上有很多不同的生存方法,切合我們這一代的,大概也不適合下一代,為甚麼硬要將自己的經歷和人生目標,都加在孩子的身上呢?

最近看過另一則報導,說一位就讀於名校的學生,因抵受不住壓力,最終離開了,輾轉走到一間直資學校,尋回身心平衡的學校生活。

凡此種種,都指向一個真實的問題:人應該自由地生活嗎?有些家長會這樣想:如果自由放任,孩子大多不會努力上進,最終是一事無成。不要誤會,我不是鼓吹自由放任。我想說的是:對孩子的期望,不能只單方面由家長提出。

不妨分享一下我對教導孩子的一些想法。我想提出三項重點:眼光、期望、方法。眼光的意思,就是讓孩子看到和經歷卓越和優秀的事物,提高品味和鑑賞力。有了眼光,就有相對較為為廣闊的視野,從而可以令孩子對自己生出高的期望。這些期望,不應該只是由外人加到孩子身上,更重要是由孩子自己提出,希望這成為自己的奮鬥目標,古人稱之為立志。要注意的是,孩子應訂立合理目標,不可罔顧現實,期望一歩登天。

單有眼光和期望並不足夠,要邁向目標,必須講求方法。成年人可以以身作則,樹立榜樣,讓孩子模仿。教師可以教導有效的學習方法,使孩子一步一步地提高能力,在邁向目標之前,可逐步地取得階段性的成就。做家長的,不可急於求成,應鼓勵孩子欣賞自己的小步進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