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生成績偏低的教師訓練課程

今天是8月8日,最近看到一篇文章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60805/19723599),談及教師質素的問題。文章提到我服務的香港教育大學,「收生成績最好的兩個課程⋯⋯被收取的學生平均成績分也只是22分」。我沒有核實數據的真確性,因為對我從事的教師訓練工作,並不十分重要。

記得多年前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後,有好些在大學時唸金融或工商管理的學生,跑來唸教育文憑課程,希望加入教師隊伍。他們成績自小優異,與我碰過的教師相比,無論在領悟力和個人涵養方面,都優勝許多。然而,這些學員很少在教學上表現出類拔萃。依我觀察,一方面是投入感不足(虎落平陽,俟機反撲的心態),另一方面是缺乏細水長流、持續奉獻的教者胸襟。

最近和系內另一位同事閒聊,總結我們多年的數學教師訓練經驗,發現總體學業成績好(指入讀學位課程之後)或數學成績好(指入讀學位課程之前及之後),都不能保證數學教學表現優秀。相反,能細水長流,持續地學習和付出的,卻可以成為出色的教師。這樣的教師是如何煉成的呢?為觀察學生如何學習,跑到老遠的學校或補習班,當拍攝義工;免費為學校教師製作和收拾教具;義務替導師製作教學過程示範影片;免費替學校教師編製上課用的工作紙;⋯⋯這些一點一滴的付出,既不吝嗇時間,也不計較收穫,形成的是一種生活態度:對教學過程觀察入徵、設計教學不輕視細節、時刻惦記學生的需要、不介意為學生的福祉多走兩步⋯⋯。

我沒說學業成績不重要,只是認為還有一些重要的教師品質,不是成績可以反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