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受兒女有不如別人的地方
今天是4月20日,最近了解到醫學界對學習障礙的評斷,就是學習障礙是一種身體的缺損,不會在人生的後期有明顯的改變。換言之,先前以為學生在發育時期,身體各方面的旺盛生機,或會令到學習障礙的影響減低,很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。然而,學習障礙的影響,卻可以透過身體的適應和學習方法的調整而得到紓緩。
因此,我必須調整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的心態,由期望早段學得少,後來有機會回到比較正常的學習速度,就可以追回少學了的部分,變成要務實地相信他們的總學習量還是會比其他孩子少的現實。儘管如此,他們仍然可以透過較長的學習過程,學會最基本的數學。簡單來說,別人也許希望學全整個課程的內容,並且追求全取一百分,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應該把目標調得比較低一點,或許追求取得五十至七十分,已經是非常合理的奮鬥目標了。
如果孩子先天的缺損,注定他(她)要比別人學得少,作為父母,最簡單亦最合理的反應就是誠懇地接受。不是嗎?人家說十隻手指有長短,即使正常的孩子,也不會是十項全能,總有些地方比別人做得差,也可能有些地方比別人做得好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也許學業成績不那麼出色,卻不代表沒有其他過人之處。
記得兒時自己身體不好,患有哮喘及其他與敏感有關的疾病。一年之中,總有不少日子要看醫生吃藥,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負擔。當然,我比較幸運,有一位全職媽媽照顧。如果當年父母因為我身體差,不容易出人頭地,就不愛護我,自己大概也不能活到今天了。
說實話,直至今天,我沒有一天不覺得自己身體不及他人,亦沒有一天不覺得自己做事總是力不從心,不可能有大成就。我的父母沒有嫌棄我,因此我也沒有嫌棄自己。乾脆就以弱者的心態過活,務實地計畫一下弱者可以做到什麼,就是這樣的過了半個世紀。
自己的遭遇也印證了不論強者弱者,皆可有自己的方法,活出一點意義。為人父母如能無條件地接受兒女的先天限制,相信親子總能共創快樂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