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課、測驗和奧數

今天是3月21日,抽離小組又過了一次統測。聽說學生表現大倒退,我的七七四十九如意算盤(教70%,學生答對其中70%,總分拿49分)打不響了!表現分析仍在進行,稍後再詳細報告。

最近網上瘋傳一道給一、二年級的數學題(圖1),連曾習奧數的大學生都叫難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60318/54883457?top=4h)。大家熱議此題給初小學生是否太難,卻沒注意人與生俱來就會向難度挑戰,否則嬰兒就學不懂走路了。然而,一個人是否適合接受某項挑戰,不能全由其他人決定。由老師派發的習作,即使列明是挑戰題,終究會令學生和家長覺得習作的要求是合理的,期望可以完成。最後辦不到,心理上會有打擊。如果改由學生主動向老師索取,情形就會改變過來。自主權交回學習者,認為自己已準備好的,不會失去更上一層樓的機會,其他人不主動索取,自然不必為不能順利完成老師分發的習作而沮喪。

現時不少家長期望子女能做得比別人出色,於是爭相逼迫孩子接受些他們不願意接受的挑戰。這樣做不止製造挫敗,還剝削了孩子接受其他合適挑戰的機會,最終可能淪為迫魚兒學飛天,叫羊兒學潛水的荒謬勾當。電視劇《虎媽貓爸》就有如此一幕:

除了劇中父母面對的矛盾,我們還該注意社會上有不同的人,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他們需要接受不同的訓練。劇中提到上流社會的孩子或許要多去酒會,而非多做補充練習或奧數題,值得做家長的三思。話雖如此,學校系統畢竟是由善於面對測考的人把持,很難期望當中可令孩子有豐富的測考以外的歷練。這一點先天缺陷,令不少孩子不能在學校得到適合他們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