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融合班上試教

今天是10月27日,要報告一下一個剛在十月完成的教學試驗。我和一間學校合作,找了一班三年級的學生,班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頗多,他們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。今次試教交由我的助手汪滌塵負責,她對數學化教學有深刻的認識,而且教學能力甚高,對教學構想也有非常獨到的見解。不過她面對兩項不容易克服的困難。其一是她不習慣以粵語授課,其二是學生的基礎知識的缺失十分參差,而且要待上課才能逐一了解,令調整計畫倍添困難。

今次試驗的課題,是三年級的四位數加減。從學理看,這課題的學習依賴兩項重要已有知識。第一是18以內的加減,這項本領讓學生可以順利地逐個數位進行計算。第二是位值系統的認識,掌握了位值,就可以適當地考慮多少個「一」、多少個「十」、多少個「百」、多少個「千」,令計算回到熟悉的18以內的加減了。

很可惜,現場見到學生兩項基礎知識都不穩固。他們對進位還有一點信心,但在退位的時候,就很容易出錯了。由於課時所限,無法將所有已有知識的缺陷一一修補,只能集中處理一至兩項教學重點,我們選了充分演示以位值解釋進位和退位的意義。現場發現,不少學生其實不清楚「百」和「千」的意思,對它們的大小概念模糊。

數學化教學習慣使用「粒」、「條」、「塊」和「件」來演示各數位之間的找換,只要緊隨邊做、邊說、邊填的學習規格,假以時日,學生大都能掌握進位和退位的意義及步驟。

可是,部分學生礙於計算18以內的加減時犯錯頻密,出現雖能口述正確步驟,卻仍會算錯的情況。儘管如此,學生仍然可以憑位值的認識,正確地解讀進位和退位的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