謎題解答

今天是3月28日,放假可以做些無聊事。上星期提及的給一、二年級學生的挑戰題,自己也去玩玩,得到以下三個大家會樂意接受的解答(圖1、2、3),其中兩個已在網上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60318/54883816?top=4h)見過。

不過,在窮列答案的過程中,發現另外一些十位是「0」的(圖4至14),一般人或許不易接受。

說實話,整個過程要重複運用相同的推論多次,難免令人生厭。因此,我也不能確定自己有否算錯或遺漏。

家課、測驗和奧數

今天是3月21日,抽離小組又過了一次統測。聽說學生表現大倒退,我的七七四十九如意算盤(教70%,學生答對其中70%,總分拿49分)打不響了!表現分析仍在進行,稍後再詳細報告。

最近網上瘋傳一道給一、二年級的數學題(圖1),連曾習奧數的大學生都叫難(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60318/54883457?top=4h)。大家熱議此題給初小學生是否太難,卻沒注意人與生俱來就會向難度挑戰,否則嬰兒就學不懂走路了。然而,一個人是否適合接受某項挑戰,不能全由其他人決定。由老師派發的習作,即使列明是挑戰題,終究會令學生和家長覺得習作的要求是合理的,期望可以完成。最後辦不到,心理上會有打擊。如果改由學生主動向老師索取,情形就會改變過來。自主權交回學習者,認為自己已準備好的,不會失去更上一層樓的機會,其他人不主動索取,自然不必為不能順利完成老師分發的習作而沮喪。

現時不少家長期望子女能做得比別人出色,於是爭相逼迫孩子接受些他們不願意接受的挑戰。這樣做不止製造挫敗,還剝削了孩子接受其他合適挑戰的機會,最終可能淪為迫魚兒學飛天,叫羊兒學潛水的荒謬勾當。電視劇《虎媽貓爸》就有如此一幕:

除了劇中父母面對的矛盾,我們還該注意社會上有不同的人,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他們需要接受不同的訓練。劇中提到上流社會的孩子或許要多去酒會,而非多做補充練習或奧數題,值得做家長的三思。話雖如此,學校系統畢竟是由善於面對測考的人把持,很難期望當中可令孩子有豐富的測考以外的歷練。這一點先天缺陷,令不少孩子不能在學校得到適合他們的教育。

 

學童自殺

今天是3月14日,最近特區政府竟然注意到學童自殺,不禁令人意外。如果在意統計,當會發現特區成立之後,自殺學生遍及小、中、大學及研究院。到今天大家好像已麻木了的時候,政府卻忽然緊張起來,怎不叫人欲哭無淚。

學生在教育制度內吃盡苦頭,每天在學校工作(我沒說「教學」)的教師,和每天在家督促子女完成家課的家長最清楚。最近有家長投訴一所官立小學發給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家課太深,記者給我看了,使我頓時無名火起。數百字的閱讀理解,內含不少學生不懂的詞語及算式(http://www.hk01.com/港聞/10123/小一數學功課600字閱讀理解-小三問-七橋難題-家長批太深),即使發給尖子也不合適,遑論是一般學生。像這樣罔顧學生需要的教育行為,在香港不難找到,從來不曾見特區政府關注。聽障學童和不懂中文的學童在一般學校無法正常上課學習的問題,也不曾聽見特區政府正視。當專家學者都指出TSA有損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(https://www.hkptu.org/17531#more-17531),教師和家長都認為應該取消小三TSA的時候,特區政府卻大談TSA提供有用的數據,而隻字不提學生的需要和福祉,彷彿死的數據比生的學生更重要。如此思維的政府竟然關心起學生來,不是如夢似幻嗎?外地人聽說這樣將學生趕上絕路的施政,還以為特區政府是由香港的敵人把持!

我見到的是:特區教育只關心可以成為傳統社會精英的20%學生,絕不介意犧牲其餘的80%學生。因此,我猜想這次關注學童自殺,大概只會像檢討TSA一樣,淪為鬧劇一場。使我啼笑皆非的是,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議員,一直在議會內施展制度暴力,強行通過犧牲香港人的撥款(高鐵撥款及以百億計的追加撥款就是一例),令政府可以財政緊張為理由,拒絕投放合理資源,讓全部學生可以得到適切的照顧;又處處阻撓利民議案通過(促請政府取消小三TSA的議案遭否決就是一例),在分區直選得票率竟然遠高於20%,難道做家長的都樂於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成為被犧牲的一群?

欲救孩子的家長,不妨考慮華德福教育,3月17日有簡介會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611885028964754/),不容錯過。

 

涉及付款的應用題

今天是3月7日,上星期抽離小組正進行加減混合計算應用題的教學。課程訂明涉不超過兩步運算,因此算式的形態只有A+B+C、A+B-C、A-B+C和A-B-C四種。然而,在應用情境之中,卻存在好些岔路,不得不防。

第一道式全是加法,次序毫不礙事,自然一切順利。後面的都含減法計算,列式過程多了變化,亦會多了困難。先看以下兩個例子:

(1)小明有200元,要買售價是257元的玩具P和售價是30元的玩具Q,還欠多少元?
(2)小明有300元,要買售價是257元的玩具P和售價是30元的玩具Q,應找回多少元?

為了區分付款的情況是屬於「還欠」抑或是「應找回」,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先求出所買玩具的總售價,然後與手頭上有的錢進行比較。如果玩具的總售價高於手頭上有的錢錢,便是「還欠錢」;如果低於手頭上有的錢錢,便用手頭上有的錢減去玩具的總售價,找出「應找回」的錢。可惜使用「小括號」是三年級的課程內容,並非二年級學生的已有知識。在沒有括號的前提下,如要求學生用一條算式表示,則應當為:

手頭上有的錢-玩具P的售價-玩具Q的售價

由於這樣的算式完全不符合學生的解題思考過程,學生很難理解。反而覺得「手頭上有的錢-玩具P的售價+玩具Q的售價」才更有道理。看來,如果要尊重學生本身的解題想法,我們要麼鼓勵「分步列式」,要麼就只能提前教學生用「小括號」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。

多位數退位減法

今天是2016年2月22日,抽離小組正進行三位數退位減法。與兩位數退位減法不同之處,在於退位可多於一次。從學理上看,能計算三位數退位減法,大概已可處理更多位數的退位減法。退位的最大挑戰,在於向左方一位「求救」時,碰上的是「0」。退無可退便得再往左方一位「求救」,直至找到非「0」數位。原理如此,該一理通百理明,不過對工作記憶欠佳的學生,則明了不表示能順利完成計算,當中最困難莫過於越拖越長的未完成步驟。在三位數的情況,退位最多只會碰到一個「0」。隨著位數增多,會碰上連續幾個「0」,對工作記憶的壓力便會增加,吃不消的或會在計算過程中迷失方向。

另一項挑戰,是算式位數增多時,有更多訊息干擾。因此,要設計教具令注意力集中於必要訊息,防止無關訊息的干擾。

雌雄有別

今天是2016年2月15日,農曆年假期間去了冰天雪地的北海道,避過了旺角的警民衝突,不過眼下的暴風雪(圖),與香港的政局同樣令人心寒。

過年前出席香港數學教育學會週年大會,恩師蕭文強教授亦有在座。期間碰到一些我的學生向他問好,令他注意到竟無一個是男兒!後來他問我:「Where are the boys?」

從事小學數學教師訓練已超過十年,碰到勤奮認真的,絕大部分是女生,男生多數是懶洋洋的。這現象令我想起獅子,牠們的雄性整天也是懶洋洋的,連獵食都是由雌獅負責。在北海道見到的熊,同樣是雄性懶洋洋

,雌性很活潑勤奮

,真是雌雄有別。

香港數學教育學會週年大會

今天是2016年2月1日,上星期六在香港數學教育學會週年大會上,報告了一年半染指數學學習困難的工作,講題是「爲具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搭建數學化的過程」。大部分內容都是由我的助手兼隊友汪滌塵主講。雖然她的粵語仍未到揮灑自如的境界,但深刻的認知為她羸得各方讚賞,與會人士的反應都十分正面。可惜我的兩位軍師均未能出席,稍後要再向他們報告最新發展。

給家長的提示

今天是2016年1月25日,上星期五會見了抽離小組的家長。除了報告學生學習情況,也為往後的學習給了家長一些提示。

首先是幫忙處理文字障礙:由於學生認識的字、詞不足,答應用題時難免吃力。我們發給家長一堆常用詞語(見圖),請家長在家多與孩子說說。可以由家長口述情境,讓孩子解說,也可給孩子詞語,請擬應用情境。不過,要切記不可把詞語聯繫運算,說「還餘」即要減,「合共」即要加都是嚴重錯誤!

其次是熟誦乘法表:下學期學習除法,必須靈活運用乘法表。不止要能順序背誦,更要能跳背,在家多練不可少。

最後,時間的課題已在教授之中,學生要能看鐘報時。一般人不刻意分清「時刻」和「時距」,含糊地均用「時間」一詞,形成學習上的桎梏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撥鐘報時,並以數格方式說說時距,對學習有大助益。

第一次統考成績

今天是2016年1月18日,去年11月2日曾報告抽離小組在本學年第一次統測的成績,今天剛接到最新的第一次統考的成績,不妨放在一起比較一下。依下表所見,仍有三位(表中紅框所示)得分不足60,被學校列為不及格的一群。其他同學的表現不俗,有些甚至大幅進步,相信他們的家長應可鬆一口氣。

初步看答卷情況,即使是不及格的三位,基本內容都是掌握的,只是在解題方面表現稍遜。暫時並未完成分析,容後再說。

未準備好

今天是2016年1月11日,上星期有一位幼稚園高班的女孩來做些數學互動。所謂無風不起浪,好端端的小孩,總不該下課後來找我。事緣幼稚園要做數學家課,女孩算加法題令家長擔心,促成了這次會面。

整個過程歷時約一小時,由我的助手汪滌塵負責,我只在後段到場觀察。驟眼看,小女孩能與陌生人溝通,不似是自閉的小孩,這與心理報告並不完全吻合。當然,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,說的只是一己之見。當天活動集中在數數(包括數出一堆物件的數量、按量取數和按數取量)和簡單加法(分別數出兩個數的數量,然後合起來再數出總數)。

依現場所見,女孩是能數數至20或以上,也能以數實物的方法算得兩數之和。不過,她似乎並不清楚當中的含義。而更明顯的是,她欠缺動機去進一步了解。當要數的數較大,有時會顯得不耐煩,突然跳至後面較大的數,似乎希望快些完成。

為免她感到煩厭,我們讓她有個小息。自由活動時,她便很用心地在白板畫畫,圖畫內有很多人物。

由於成長中的小孩子可以在數個月內有很大變化,作為教師,我對她眼前能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並不十分在意。較令我注意的,是孩子的「不願」情緒。我跟她母親說,女兒胡亂做的表現,有可能是一種抗議行為,唸「1、2、3、4、5、11」固然令人生氣,但當她很多時都可以正確地從1數到20,成年人就該小心解讀這種跳數行為。我的猜測是小女孩「未準備好」(not ready)!

能做不等於準備好,腦袋的發展不是容許人偃苗助長的。想想小孩子學認顏色就是最好的例子:在某一刻之前,無論成年人怎樣教,也是徒勞無功。硬捉小孩認色,也只會換來胡亂作答,敷衍了事。然而,從某天開始,孩子會好像「通了」,不止可以認色,還會主動說顏色和問顏色。此時,孩子便是「準備好」學顏色了。不過,此刻的來臨因人而異,早來不能說是孩子用功,遲來也不是孩子懶散。正如學走路一樣,每個孩子進展不同,有人早亦有人遲,不過終究人人都會懂得走路的。為何學走路對小孩子沒有壓力呢?因為現在仍未有要求一歲要懂走路的統一測考!試想,如果最早9個月會走路,而最遲要到18個月,把走路的統一測考設定在兩歲,則人人輕鬆;但如果統一要在一歲考,對遲的一群就衍生極大壓力了。

回說女孩,數數和加法其實是小學課程,幼稚園只是爭相提早教授而已。小孩子只是俎上之肉,無力與成年人的偃苗助長的要求抗衡。唯一可以做的,只有不專心、亂做或逃跑。我猜想離「準備好」的狀態越遠,抗議行為該越明顯。女孩母親承認早些時候,女兒確實有更激烈的抗拒數學行為,印證了我的猜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