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孔志航醫生學習

今天是5月11日,接觸學生的工作暫告一段落。家長們都有無助感,我也感到鞭長莫及。沒有學校全方位投入,恐怕難以構成長時間的效果。我以局外人身份介入,效果有限,不能根治學習困難。

政府仍然視若無睹,教育界沒有願意先政府多走一步的領袖,大家只好繼續等待不知會否出現的奇蹟。

孔志航醫生是家長自救的典範,他有極高的學養,自己開拓一套教自己孩子數學的方法,經多年實踐證實有效。雖然一般家長難與他相比,但他的經驗分享彌足珍貴,不容錯過,詳情見下連結:

https://34.174.41.168/index.php/beholdingchildrenwithasmile/185-2015-05-13-16-37-22

分數乘法延續篇

今天是5月4日,上星期五是公眾假期,我約了博思會課後支援班的同學續談分數乘法,今天集中討論列式解應用題。距前次見面已有超過半個月,一直擔心之前說過的已無影無蹤。幸好見面時略作提點,大部分都能重拾分數乘法定義。我建議的解題步驟是:「逐句讀,逐句想,逐句畫」,此法適用於所有應用題。

當天處理棘手的「2平方米布料,用去3/8平方米」和「2平方米布料,用去3/8」的差別,算是揉合了分數乘法和減法。綜合運用從來不容易,大部分同學在畫圖時都未能區分,但列式卻可跌跌撞撞地完成。

聽說這些同學大部分都應付不了分數除法,我看是一點也不奇怪,因為即使一般能力不差的五年級學生,也未必可以駕馭,原因是能透徹理解整套分數學理的教師太少。

應用題工作坊

今天是4月20日,剛過去的兩個星期六,為家長們主持了應用題工作坊。首天講解解題障礙和教小孩子解題的方法。以下是首天講座的錄影:

 

第二天是實戰部分,家長在現場帶領子女解題,由我從旁協助。由於現場有一至六年級的小朋友,不容易單由我一人照顧,遂請來在職老師鍾保珠、日校同學李麗娟和張曉恩提供額外支援。

觀察所得,部分小朋友確能學到畫圖輔助解題的方法。有些卻可能深懼數學,無法在短時間內投入工作。更有一些是家長太心急,過多指揮和插手,令孩子無法學會自己靠自己的本領,好心做了壞事。

以下是活動的筆記和一些資料:

接受兒女有不如別人的地方

今天是4月20日,最近了解到醫學界對學習障礙的評斷,就是學習障礙是一種身體的缺損,不會在人生的後期有明顯的改變。換言之,先前以為學生在發育時期,身體各方面的旺盛生機,或會令到學習障礙的影響減低,很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。然而,學習障礙的影響,卻可以透過身體的適應和學習方法的調整而得到紓緩。

因此,我必須調整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的心態,由期望早段學得少,後來有機會回到比較正常的學習速度,就可以追回少學了的部分,變成要務實地相信他們的總學習量還是會比其他孩子少的現實。儘管如此,他們仍然可以透過較長的學習過程,學會最基本的數學。簡單來說,別人也許希望學全整個課程的內容,並且追求全取一百分,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應該把目標調得比較低一點,或許追求取得五十至七十分,已經是非常合理的奮鬥目標了。

如果孩子先天的缺損,注定他(她)要比別人學得少,作為父母,最簡單亦最合理的反應就是誠懇地接受。不是嗎?人家說十隻手指有長短,即使正常的孩子,也不會是十項全能,總有些地方比別人做得差,也可能有些地方比別人做得好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也許學業成績不那麼出色,卻不代表沒有其他過人之處。

記得兒時自己身體不好,患有哮喘及其他與敏感有關的疾病。一年之中,總有不少日子要看醫生吃藥,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負擔。當然,我比較幸運,有一位全職媽媽照顧。如果當年父母因為我身體差,不容易出人頭地,就不愛護我,自己大概也不能活到今天了。

說實話,直至今天,我沒有一天不覺得自己身體不及他人,亦沒有一天不覺得自己做事總是力不從心,不可能有大成就。我的父母沒有嫌棄我,因此我也沒有嫌棄自己。乾脆就以弱者的心態過活,務實地計畫一下弱者可以做到什麼,就是這樣的過了半個世紀。

自己的遭遇也印證了不論強者弱者,皆可有自己的方法,活出一點意義。為人父母如能無條件地接受兒女的先天限制,相信親子總能共創快樂的時光。

分數乘法工作坊

今天是4月13日,上星期三至五一連三天與博思會合辦了一個分數工作坊,教六位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學習分數乘法。依課程編排,他們全都學過了,只是成效並不理想。他們六人各有不同的學習背景和面對數學的心態。有的只希望知道怎樣做,卻不想知道為何這樣做;有的卻只顧鬥快,認為做得快最重要;又有的慢得要命,總不喜歡給老師請答問題。幸好也有喜歡查根究底的,令同學間多了些討論的氣氛。

儘管這些學生背景參差,我們還是渡過了非常充實的三個早上,一起討論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及其引伸的法則。除了學障的影響,我還看到他們在學習習慣、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都有些不足。誠然,這些問題都不是幾次見面可以處理的。除此以外,他們仍是相當有學習能力的。且看到5月1日再會時,他們能否保留這幾天學會的東西。

對教學的陳舊理解

今天是4月6日,想起女兒小學時的情況。記得她年唸初小的時候,學校還沒有空調設備。大熱天時,女兒總會因汗液產生皮膚敏感。塗了各種藥膏藥油,最終仍是滿身紅印和紅點。後來學校裝了空調,女兒的問題就消失了。

上一代的人愛用既定的尺度量度下一代的表現,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解。就以我女兒的皮膚敏感為例,有人會問:上一代年輕時都沒有空調,為什麼小孩子小小年紀,就要享受空調呢?要知道皮膚敏感並非我女兒的選擇,不是說她不希望有這樣的反應就可以沒有,為何成年人總愛大扣帽子,說小朋友不願吃苦?

做家長的應該明白,時代的確不同了,不能拿自己的一套套在小朋友身上。明白了這一點,就知道我們對教學的理解,也不能總停留在半個世紀前。很多人習慣以為,教學就是告訴學生每一件事應該怎樣做,當中沒有多少費煞思量的地方,因此教學也不是怎麼辛苦的工作。

抱持這個非常陳舊的想法,難怪很多家長不明白為何小孩子總是學不懂,也沒有興趣學習。更甚者,大家都不認為這是教學出了問題,反而一整天都在說孩子不用功。我推行數學化教學快17年了,其中一項目標,就是要把教學活化起來,擺脫教師告訴學生怎樣做的失效狀態。

教學並非就是把一些事情告訴小孩子,相反地,高質素的教學,追求的是孩子告訴你看到和學到的東西。如果要孩子把你想他學的東西,從他(她)的口中說出來,策略就絕不可少。

為了要佈置一個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,發現將要學的東西的一個過程,心力的付出可以大得難以想像。

文明社會

今天是3月30日,上星期五發生了兩件事。早上有一位有讀寫障礙的攝影師來當義工,指導我的助手和學生拍攝的基本技巧。他告訴我在唸書時代,他不能聽老師讀出文句然後默寫,於是要努力事先背熟,到默書時就懶理老師說的,自己一口氣背默。依他所說,他自小考試都不好,總被人誤認為是懶散一族。現時他不論是工作或閒暇,都是在影像世界中渡過。礙於處理文字的先天困難,他主要靠YouTube進行學習,其中包括攝影理論和技術革新。當然,他今天活得很好,事業家庭兩得意。

晚上看了電影《爭氣》,講述有心人如何藉音樂劇改造弱勢學生。如果小心計算當中心力和財力的投入,不難發現要幫助弱勢學生,目前的教育資源投入肯定是杯水車薪。有人看了說對年輕人改觀,驚訝他們也能奮發上進。我看到的,卻是人人本來皆可成材,上文提及的攝影師就是一例,只是部分未能得到適當的栽培而已。然而,我卻不會說可以用相同的資源,栽培不同的人成材!

我期望文明社會可以多關懷弱勢,容許某些人享用比其他人多的公共資源。舉例說,我雙目能視,但會支持讓失明人士多隻導盲犬;我可以在普通課室內學習,但會支持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享有更多的教學照顧;我有工作能力,可自食其力,但會支持讓社會上有需要的人靠綜援為生。有人或許會危言聳聽,說大加福利必致加稅。我只能說,文明人類不會為少許金錢而置弱勢於不顧。大家不妨想想,薪俸稅、個人入息稅和公司利得稅各加1%,對要繳付的人或公司而言,又會有多大影響。我其實隨時準備多付1%稅款去扶助弱勢社群,可惜政府不打算徵稅扶助弱勢,反而選擇派錢。

政府對(特殊)教育的承擔

今天是3月23日,施政報告終於說出了要邀請關愛基金,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。這當然是一個喜訊,不過其中也有一些令人費解的地方。法例要求適齡學童都要上學,就表示政府應該承擔學生上學的各種需要。不能立法要求人上學,卻不理會上學對每位學生,是否都有豐富的內㴠。

現時的情況就是全部適齡兒童被迫上學,有些上課卻又學不懂,每天都在浪費時間。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,以及其他因各種理由未能跟上學習進度的學生,上課只是在陪別人學習,自己卻得不到學習的喜悅和益處。

施政報告說的,就是政府迫你上學,如果學不懂的話,就請政府以外的善長人翁幫你好了。這不是很奇怪嗎?上學是政府迫人做的,上學沒有意義,政府卻不負責!當然,我們明白將問題交給關愛基金,就可以令政府的經常性開支不必增加。可是,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的數據(http://data.worldbank.org/indicator/SE.XPD.TOTL.GD.ZS),香港的教育開支佔生產總值3.5%,略高於印度的3.4%及新加坡的3.2%,卻低於牙買加的6.1%、日本的3.9%、馬爾代夫的5.9%、紐西蘭的7.4%和泰國的7.6%。作為成熟經濟體,香港花在教育的開支也實在少得可憐。

最近有議員企圖提私人草案,迫使政府負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責任,其中特別強調個別學習計畫(IEP)。合情合理的良好願望,在目前只向特權階級負責的畸形政制之下,恐怕只會成為泡影。十年下來依舊老話一句:香港問題就只政制一個。

如何詮釋學障生的表現

今天是3月16日,作為研究教學的人,我並非醫生,不懂得如何治療學習障凝。經這幾個月的額外接觸,我對學障生多了一些認識。其中最特別的一項特徵,是腦子好像有時接不通,說和做都可以亂作一團。可是,有時接通了,說和做都可以完全正確。這種間歇性腦子「短路」的現象廣泛地存在,暫時沒有解決方法。於是,我得調整目標,期望教學工作能使:(1)這些學生有說和做都全對的表現;(2)在不「短路」時都能重複展現上述說和做都全對的表現;及(3)在隔一段時間之後,都能重複展現上述說和做都全對的表現。

簡而言之,「短路」是不能迴避的學障徵狀,我要求在這影響減退時,學生都能展現一致的良好表現。

新一輪工作

今天是3月9日,正開始籌備新一輪工作。有些之前面談過的個案,將要進行跟進的面談。此外,與博思會合作的分數教學班,將於四月八至十日舉行。與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合辦了一個有關解題的工作坊(四月十八日及二十五日),首天讓家長了解解題教學的要旨,次天則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在我面前進行解題活動,好讓我提點提點。還有,之前在一所小學進行的教學試驗,正延伸至二年級的另一班學生,目標課題依然是位值的意義。由於仍有教學及其他行政任務在身,不能連兩週每天到小學上課,只好由我的助手汪滌塵代勞。剩下來的幾個月,會集中製作電子教學材料,希望對家長和教師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