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民社會的力量

今天是7月27日,早些時候看到一則新聞,說一群有心人正在向全香港募捐,期望籌得款項成立一間致力不偏不倚,進行調查報道的通訊社(https://www.fringebacker.com/zh-tw/projects/factwire-a-news-agency/)。正當媒體不斷自我審查,公眾知情權日見削弱的時候,這項呼籲彷如久旱甘露,令人重燃對香港的信心。

無獨有偶,我的SEN之旅,也是由公開募捐得以實現,說明香港是個成熟的公民社會,市民都能守望相助,關懷弱勢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這些自發的公民覺醒活動,除了彰顯公民力量,也反映了政府的失效。不是嗎?廣大市民認為重要的,才能輕易籌得所需款項。大家不禁要問,為何政府花市民的錢,卻不是急市民之所急?如果事事如此,市民還該付款養活這個政府嗎?

 

一次不成功的商討

今天是7月20日,之前提到有一間小學與我合作在下學年一起努力。事實是有另一間小學也非常盼望為能力稍遜的學生多做一點,只可惜學生群的成績不算太弱,30分以下的學生不見蹤影,40分以下的寥寥可數,沒法湊足抽離小組的人數。校方與我都有些失望,但同時也感到欣慰:校方固然應為成績欠佳的學生人數很少而高興,我也該為學校藉數學化教學專用教材《校本單元數學學習套》,創出如此佳績而感到鼓舞,因這説明了過去十七年的集體努力確可改變現狀!

下學年的工作

今天是7月13日,這學年的工作已近尾聲。籌得的經費已花了大部分,稍後會報告一下餘額。

經本學年的多角度觀察,已積累了一些理解和想法,是時候為學校的教學尋找出路。下學年將揭開延續篇,集中與一間小學合作,進行大刀闊斧的課程調適及教學法更新,底線是刪去不超過30%的課程內容。工作對象是一個二年級的抽離小組,組內都是有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,當中包含一定數量的SEN學生。參與此項工作的老師有心有力,相信定可得出理想的成果。

 

內地教師來訪

今天是7月6日,上星期五會見了一批內地來港的小學數學教師,他們在港期間會駐校支援香港小學的數學教師。自從這計畫在若干年前開始,每年來港的一批內地小學數學教師,都會來與我交流有關香港小學教育的各種問題,業已成為常態了。

每次來訪,都會安排一節短講,然後就是互動討論。今次我請我的助手汪滌塵把6月10日的論文講述重做一次,反應非常正面,不少人還跟我們交換了聯絡方法,希望日後再有互動。

虛心的家長

今天是6月29日,上星期六參加了孔志航醫生的工作坊,獲益良多。作為家長,他並非是教學專業人員,卻能使用不少頗專業的手法,令我由衷佩服。雖然他眾多的在家教學法對我來說並不新鮮,但當中由構思到準備物料所付出的心力,足以令很多在職教師汗顏,值得所有準教師借鏡。相信我的幾位出席的學生,應得到不少啟發。

孔醫生特別提到,無論花了多少時間和心力準備,孩子仍有可能不領好意,瞬即溜走。他的忠告是:孩子不領情,很可能表示方法並不合適,仍需改良。這種不迫孩子就範的態度,在我看來是他成功的基石。也許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,正是缺少了一份虛心,總認為成年人是過來人,為孩子做的決定不會出錯。

世事無常

今天是6月22日,世事無常,我的另一項工作的助手突然請辭,打亂了我的部署。所謂牽一髮動全身,看來有關製作電子教件的工作,只好暫時擱置。至於影片資源的製作,應可有限度地繼續。

萬眾期待,由孔志航醫生主持的工作坊於星期六舉行。由於人數太多,地點改為香港大學百週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CPD 3.28,沒報名又想參加的人士務必留意,下圖為最新資料:

象牙塔內外

今天是6月15日,我的三場講座終於完成了,一如預期,反應良好。上星期三於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5的講話,全交由我的助手兼伙伴汪滌塵負責。她雖然有點粵語不便,但講解清晰準確,令我自歎不如。我跟她說,很多博士都給比下去了。

上星期六重唱了一次上一年的講座,連同為港大同學會講的,一共三次了,那有不膩之理。不過家長們倒是十分熱情,來過又來,聽過又聽。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兩位家長義工,其中一位更出席了今天的講座。

今天在教育學院的講座,可算人頭湧湧。時間只得半小時,只能借題發揮,說說自己的看法,內容似有還無,不信可看以下錄影:

 

 

席間不少人慣了取PowerPoint,雖然我不用,但也只好奉上下載連結,以饗同好:
6月10日講座《融合數學教育是神話嗎?》
6月13日講座《學習數學的態度和方法》
6月15日講座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怎樣面對數學》

三場講座

今天是6月8日,本月之內要主講三次講座。第一場在6月10日下午三時零五分,於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5(http://www.hkame.org.hk/hkmec2015/index.html)之上,會宣讀由我的助手汪滌塵和我合作的論文《融合數學教育是神話嗎?》,是我今年工作的總結報告,期間會播放一些影片說明有數學學習困難的孩子的學習過程。

第二場在6月13日,由青田教育中心主辦(http://www.greenfieldhk.com/activity.php),是我去年的講座重辦一次,會講解學習數學的應有態度和方法。雖然有不少家長捧場,但我認為我要說的跟很多家長追求的仍有很大距離,堅持講,只是希望平衡一下那些罔顧孩子需要的「怪獸」心態罷了。

第三場在6月15日下午四時,於香港教育學院進行,講題是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怎樣面對數學》(http://www.ied.edu.hk/include/getrichfile.php?key=589da2200ca4f707838160cf31a85cf4&secid=home26&filename=mit/seminar2015/ProgrammeScheduleChiV3.pdf),內容與第一場有一些重疊。由於仍未有時間準備,現在仍不清楚全部內容。

 

「我識數學」(MathBuddy)網站簡介會

今天是5月25日,是公眾假期。上星期六出席了「我識數學」(MathBuddy)網站的簡介會,見到不少家長。大家關注有哪些網上資源可以運用,而孔志航醫生的家寶正是主角。時間所限,十年積累的成果,要一一介紹也不可能。要了解多些,就得報名參加6月27日由孔醫生主持的工作坊(https://hkuems1.hku.hk/hkuems/ec_hdetail.aspx?guest=Y&ueid=36970)。

當天,我的軍師陳美賢博士提出了頗為重要的一點:教學資源不能代替施教者作判斷和決策,要有效使用,對一般家長而言仍有不少困難。

無論如何,資源總是多比少好、有比無好。稍後也可開班教授如何使用,又或增加影片介紹。總而言人,不投降是戰勝的必要條件,不畏難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態度。

我的計畫已完成了全部對外工作(學校課堂教學試驗、單獨與小孩子對談數學、教授針對學障童的課後支援班和主持家長應用題工作坊),由現在至八月底,會製作一些網上資源供家長和教師參考。

專用教材的兩種命運

今天是5月18日,近來開始有家長自掏腰包購買數學化教學專用教材《校本單元數學學習套》(http://www.oupchina.com.hk/pmathskit/visitor/),希望幫助孩子克服數學學習困難。又有一些向我打聽哪兒可以找到依數學化教學理念施教的補習班,為了不令家長太失望,我介紹了由數學化教學團隊一位隊長主持的「智學堂」(可在Facebook搜尋)。我對那兒的教學頗有信心,只是地點和工作量等限制,恐怕能真正受惠的家長和小朋友不會太多。

另一方面,近年聽說一些很雀躍希望學校轉用《校本單元數學學習套》的教師,遇上令人沮喪的選書程序。有的教師評分後選用了,學校管理層オ加入新條件把此書拒諸門外;有的評分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每次都修改計分比重,仍然是《校本單元數學學習套》勝出,最後校方仍然不許選此書;更有的是校長聯同教師向校董會推薦,仍然被校董會否決。由此可見,學校決策未必盡由專業領導。不要誤會,雖然我有此書的版稅收益,但我關心的並非學校是否選用,而是專業知識在學校決策上扮演何等角色。如果專業沒受到應有的尊重,我們怎能期望教師會積極學習,増進專業知識?到頭來吃苦的仍是莘莘學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