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課奴隸

今天是1月16日,有報導指「做功課」不受學生歡迎,也成為家長與子女衝突的原因(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/dailynews/web_tc/article/20170116/s00002/1484503835019)。其實學生愛玩耍不愛家課,一點也不新鮮,半世紀前我當小學生時就是如此。大家該注意的,應是學校和家庭有否貫徹教導兒童均衡地學習和生活,正如追求均衡飲食一樣。

小時候母親常對我說:「讀書時讀書,遊戲時遊戲」,而且貫徹執行。正因為只要恪守「讀書時讀書」,母親能保證我有遊戲的時候,而且可盡情「遊戲時遊戲」!

現時的問題是兒童只有「讀書時讀書」,沒有了「遊戲時遊戲」。試問哪個小朋友甘心當個全天候的功課奴隸?如果有這樣的孩子,或該見見醫生或心理學家了!

香港是不少公約的締約地區之一,其中一條是「兒童權利公約」,其中第31條是這樣說的:「締約國確認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,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,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。(http://www.soco.org.hk/children/q2_content_3.htm)」令兒童缺乏玩耍時間,可能已構成違約了,為何香港的教育掌權者,仍然毫無反應?

令人啼笑皆非的STEM教育

今天是1月9日,上星期主講了一個有關STEM教育的講座,提及一些背景歷史。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2006年國情咨文(http://millercenter.org/president/gwbush/speeches/speech-4461)上提出要鼓勵兒童多唸些數學和科學,並要確保這些科目的嚴謹程度足以與別國一比長短。由此衍生的STEM教育浪潮,在英語系社會,及深受英語系社會影響的地區(當然包括香港),引發了好些教育新政。

翻看香港教育史,自2006開始,政府便積極研究新的高中學制和高中課程。我的女兒剛巧是第一屆新高中課程的學生,也是2012年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考生。直到今天,新高中課程的設計令差不多所有關於STEM的科目式微:以前中學的電工、設計及工藝等學科不見了;物理、化學、生物也因置於選修的關係而不被重視,甚至合科;數學則只留必修部分,延伸部分也因課時不足而流於半生不死。港科院剛發表了詳細的數據及分析(http://www.ashk.org.hk/tc/projectsEvents/details/22),說明了在美國大力推展STEM教育的十年內,特區政府卻在制度上令STEM教育式微。今天大張旗鼓談STEM教育,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嗎?

或許有人會問:設計新高中課程時,不是經過充分的諮詢嗎?不錯,一眾官員也曾跑到當時的教育學院收集意見,其中一次我也在場。不過,系內同仁的意見,基本上都沒有被採納,到訪諮詢只是一種姿態而已。

要補充一點,美國作為科技大國,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以支持經濟發展。在頂尖人オ層面,美國的頂尖學府的研究院,都能成功網羅全球精英,只是中、下層科技人才,就得面對本國教育系統供應不足的情況。為此,美國有必要面對STEM教育效果不彰的問題。反觀香港,工業式微,好些領域科技人才過剩,修讀工程而不能入職本業的大不乏人。若依眼前主要為金融及服務業的經濟需要看,不存在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。硬跟人家的調子,會否張冠李戴?

老掉牙的幾項觀察

今天是12月19日,上星期抽離小組終於知道長除法直式各部分的意義。按照會說會做的標準,只有一位同學仍有困難。正如之前提及,他們在二年級也曾學過,只是不夠深刻,未能留下可以輕易勾起記憶的印象。

在檢討會議上,研究團隊總結出幾項觀察:
(1)基於「粒」、「條」、「塊」等十進積木對應整數及演示四則運算,確實有助學生掌握其中數學原理。如果訓練不足,學生的記憶便容易徹底流失;如果訓練充足,即使一段時間之後學生忘了,也可透過簡單提示勾起記憶。
(2)文字及邏輯句式對學生構成頗大壓力。
(3)生活經驗薄弱令學生對不少應用題情境都感到陌生,導致無法解題。
(4)記憶力弱令學生在很多方面表現未如理想(專有名詞及乘法表記不牢,窒礙答題)
(5)衝動行事令他們犯錯。
這些都是老掉牙的觀察,要想的是還有甚麼可以做。

沒有將來的社會

今天是12月12日,早幾天得知特區政府正考慮全面復考TSA,印證了我之前的推斷:檢討只是鬧劇一場

這個社會有不少人樂於打擊年輕人創造未來的意志,又不介意令小朋友為無意義的測考和操練吃盡苦頭,誰能相信這社會會有美好的將來?

融合教育的絕境與出路

今天是12月5日,上星期看到了一篇揭示融合教育死結的文章(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/dailynews/web_tc/article/20161129/s00012/1480356647677),坦率地指出師生面對無法有效上課的現實。此等現象俯拾即是,業內人所共知,只有管理教育的人裝聾扮懵!

儘管我的抽離小組大都是SEN學生,授課卻仍然可以有效地進行,算是業內比較好的情況了。依我觀察,人數少(9人)是關鍵,令學生得到充分的照韻。在二十多人一班之上,情況當會截然不同。此外,高效的教學設計和針對性的施教準備,應是令學生投入學習的主因。最近小組正在教授除法,本應可從二年級的基本除法認識,直接引向除法直式的分步計算。可惜進入課題時,發現學生腦海近乎空白,於是只好從頭來了。這現象反映:除了令學生明白,還要確保印象足夠深刻,否則記憶系統一般較弱的SEN生,很可能會很快忘記,過後亦不易再度勾起。

單就這兩點,我們的教育系統便得作出十分根本的改變:(一)建立機制令有需要的學生可以在人數較少的班上學習,從而得到適當的照顧;(二)教師訓練要徹底地改為專科導向,並倍增教授基礎內容的技巧和方法;(三)大幅降低紙筆測考的比例;(四)限制所有評估的非基礎內容佔比。

大同世界

今天是11月28日,剛過了孫中山先生誕辰151週年紀念,看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說了一句我聽得明白的話:「我們這一代愧對孫中山」(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61112001937-260407)。

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,源自孔子⟪禮記⟫禮運大同篇。在愚民教育未流行之時,此篇知識份子無人不習。只看篇首十七個字,便知孔子何等高瞻遠矚,中國文化根基何其深厚。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」(http://ctext.org/library.pl?if=gb&file=52352&page=5)。孔子認為「天下為公」乃大同世界的必要條件,故孫中山先生墨寶之中,亦以此四字最廣為人知。不論是古代帝制的天下為家,還是今天中共一黨專政的天下為黨,終究停留在「天下為私」,以統治集團的私利為先,離孔子的大同烏托邦仍然甚遠。「選賢與能」才可有良政善治,奈何「天下為私」令庸材可以藉擁護當權者佔據公職要位,賢能多被邊緣化。社會要「講信」才可「修睦」,⟪論語⟫記載孔子認為足食、足兵皆可棄,卻堅持「民無信不立」(http://ctext.org/library.pl?if=gb&file=51133&page=136)。香港社會動盪撕裂,不再和睦,只因⟪基本法⟫承諾的行政長官「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」和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」(http://www.basiclaw.gov.hk/tc/basiclawtext/chapter_4.html),本可在2007年後實現,卻到今天仍然無影無蹤。中共以黨之私利為先失信於民,被香港人唾棄,其來有自,印證了孔子的真知灼見。

說孔子為民主先驅,實不為過。孫中山先生為孔子的政治思想,提供了詳細的現代實踐構思(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),指引我輩邁向孔子的大同世界,功在千秋。「天下為公」引申人人享有平等政治權利,今天任何人罔顧這一項重要中國文化遺產,不止愧對孫中山,也不配繼承中國文化!

也許很多人以為我滿腦子是政治,實情是我每天都在想:為何在香港的融合教育政策之下,只有少數學生可以得益?為何很多SEN學生都得不到合適的照顧?如果香港人人可以享有平等政治權利,選出來的議員不會被野蠻地剝奪代議士的資格,要孩子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應該不難。

政治可以摧殘教育?

今天是11月14日,上星期發生兩件大事:(一)釋法;(二)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。

不是想人找我做占卜,只是我一直相信特朗普會當選!為甚麼?簡單來說,今天很多知識份子樂於融入建制,藉依附權力滿足自身的需要(包括名、利、地位、權力),形成既有制度的防火牆,令擁有權力的人可以更傲慢、更目中無人。只因看不到或不屑去看不積極發聲,不與建制對話的人的心念和需要,導致專家、學者和分析員,都被自身的盲點和偏聽蒙蔽了,以為特朗普定必落敗。

上述現象並非偶然,除了英國公投脫歐,香港的立法會選舉亦是一例。當權者從未得到全面授權,繼續肆意妄為,人民只能授權旨在衝擊建制的代議士,反正議會已失去監察政府的功能。就以TSA為例,政府漠視民意,不理專業,一直自我感覺良好(http://news.mingpao.com/ins/instantnews/web_tc/article/20161110/s00001/1478745932279),從來不曾:
(1)回應TSA考的並非基本能力的質疑(http://www.hkame.org.hk/uploaded_files/magazine/32/489.pdf, http://www.hkame.org.hk/uploaded_files/magazine/35/523.pdf, https://34.174.41.168/index.php/learningdifficulties/hardshiplifewithmaths/268-2016-07-11-tsa);
(2)說明TSA的數據如何回饋教學,令學習品質提升;及
(3)研究在一個實施融合教育的課堂上,教師在教導非SEN學生回答TSA考題時,如何照顧SEN學生的學習需要。

釋法的作用只在延續當權者對民意和民心的蔑視,我們還能對官辦教育有甚麼期望?過去二十年,有一句話我常掛嘴邊:「香港問題只得一個:政制。教育問題只得一個:官管。」

驚現「自主學習」

今天是11月21日,上星期二與抽離小組的家長見面,講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。為了掌握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及收集家長的意見,已計畫好家長訪談,會在年底前完成。

本年度還有一項驚喜,就是小組的同學,願意經常性地把小息時間用於做數學題,主動要求小息時留在課室,請黃老師多發些習題。參與的人數並不固定,覺得自己需要多些練習的同學會留下,對內容滿有信心的就不參加,算得上是徹頭徹尾的「自主學習」了。

 

出題容易講解難

今天是11月7日。最近碰到一道「挑戰題」,值得與公眾人士分享。

題1(圖1)

這題涉及分數加法、減法及乘法,是五年級的習題。先不說題目訊息繁多雜亂,對一般學生都會構成負擔。單就文句的邏輯性而言,已有不少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地方:

第一,答題者要弄清秀珍的結論就是她有最多貼紙。要知道這結論是否正確,就得比較各人所得貼紙的數量。由於題目並無提及吳老師的一包貼紙到底有多少,也沒有任何是貼紙數量的資料,要找各人所得貼紙的數量是絕不可能了。因此,只能以吳老師的一包貼紙為單位,比較各人所佔的分數的大小。

第二,卓文分得貼紙 2/5包,由始至終不曾改變;明輝分得貼紙 1/3 包,把其中的 1/5 給了秀珍,自己就剩下貼紙1/3(1-1/5) = 4/15包了;秀珍原得貼紙 1/4 包,再加上明輝給她的 1/3(1/5) 包,最終有貼紙 19/60 包。

第三,按各人所佔吳老師的一包貼紙的分數排序,有最多貼紙的應是卓文,其次是秀珍,最少的是明輝。

第四,若想說明秀珍的結論不正確,只需說明卓文或明輝有的貼紙比她多即可。至於誰有的最少,與答題無關,大可不必理會。

誤以為秀珍真的有貼紙 (1/4 + 1/5) = 9/20 包的學生,指出此分數比卓文有的2/5包,和明輝有的4/15 包都要多,故認為秀珍的結論正確。見此,教師當如何講解呢?很多教師都會指出那 1/5 並非是吳老師的一包貼紙的 1/5,而是明輝分得貼紙的1/5。以下(圖2)是教師寫給學生的解釋,暫且不理會當中字詞的錯漏。

雖然很多人都接受討論和講解可以在此結束,但嚴格來說,教師並無提供結論不正確的理據,只說了推論不成立的理由!不懂邏輯的人,往往分不清「推論正確」和「結論正確」。「推論正確」可以保證「結論正確」,但推論不正確卻不表示結論必定錯。就以此題為例,若把秀珍的推論改為「我有貼紙 (1/4 + 1/5) 包,所以我有的貼紙比明輝多」,隨即出現推論不正確,但結論成立的局面。

不少學校標榜有解題訓練,骨子裡可能只是抄些難題給學生做,而不是教學生如何攻擊問題。原因多是課時和教師專業水平的制肘,造成出題容易講解難的教學現實!

 

上學期統測   

今天是10月31日。上學期的結果已經出來了,小組共有9位學生,只有3位成績合格,其餘6位成績介乎40-59分之間。不合格的學生當中,有三位學生未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考題,這也是導致不合格的原因之一。是次統測成績與二年級相比,有輕微的進步。

是次統測內容主要分為五位數、加減計算題、文字題和二年級的學習內容(已有知識),以下表列各部分的佔分比重和學生的答對率﹕

五位數 加減計算題 文字題 二年級的學習內容
試卷佔分 12分 10分 39分 39分
試題數目 6題 5題 17題 20題
答對率 約72% 85% 52% 46%

由上表可見,五位數和加減法式題的計算部分只佔整份考卷的20%,而文字題和已有知識部分卻佔了80%,因此即使學生完全答對五位數和加減法式題的計算部分亦只取得22分。決定成績取決他們在文字題和已有知識部分的表現。

由上表可見學生在文字題和已有知識部分相對較弱,這也正正反應了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的兩種學習問題,一是他們認字的能力和對文字理解的能力相對較弱,因此在處理文字題時,遇上複雜的情境和不理解的字詞,學生便不懂得怎樣做。二是這類學生往往存在長期記憶的檢索困難,是次統測有大約四成是考核他們的已有知識,如方向、重量、乘法、除法、長度和距離、立體圖形、繪畫平面圖形、時間和象形圖,然而老師在統測前並沒有幫他們溫習這些已有知識,因此很多需要「記住」的知識,如立體圖形的名稱,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等,加上放完暑假,學生在測驗時都記不起來了。因此定期的溫故這些要「記住」的知識、增加學生的詞彙和日常生活經驗,均有助他們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