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和文章
Freudenthal, H. (1973). Mathematics as an educational task. Dordrecht: D.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. (陳昌平、唐瑞芬等譯(1995)。《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》。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。)
Freudenthal, H. (1991). Revisit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. Dordrecht: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. (劉意竹、楊剛等譯(1999)。《數學教育再探》。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。)
Fung, C. I. (2005). How history fuels teaching for mathematising: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. Mediterrane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(1-2), 125-146. (Originally appeared as an invited contribution to Topic Study Group 17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, Copenhagen, Denmark, July 2004.)
Fung, C.-I., & Wong, N.-Y. (1997). (Unofficial) mathematics curriculum for Hong Kong: P.1 to S.5. Hong Kong: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.
Gravemeijer, K. (1994). Developing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. Utrecht, Netherlands: CD-β Press, Freudenthal Institute.
Gravemeijer, K. (1998). Developmental research as a research method. In A. Sierpinska, and J. Kilpatrick (eds.),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omain: A search for identity, vol. 2, 277-295. Dordrecht: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.
Gravemeijer, K. (2001). Fostering a dialectic rel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. In J. Anghileri (Ed.),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arithmetic teaching: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the primary classroom, pp. 147-161. Buckingham, UK: Open University Press.
Streefland, L. (Ed.) (1991).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. Utrecht, Netherlands: CD-β Press, Freudenthal Institute.
Treffers, A., & Beishuizen, M. (1999).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. In I. Thompson (Ed.), Issues in teaching numeracy in primary schools, pp27-38. Buckingham, UK: Open University Press.
Wittmann, E. Ch. (1984). Teaching units as the integrating cor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.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5(1), pp.25-36.
Wittmann, E. Ch. (1995).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‘Design Science’.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9(4), pp.355-374. (reprinted in A. Sierpinska, and J. Kilpatrick (eds.),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omain: A search for identity, vol. 1, 1998, 87-106. Dordrecht: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.)
Wittmann, E. Ch. (2001). Develop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a systemic process.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8(1), 1-20.
何詠欣、楊麗琼(2012)。幾何條的數學。《數學教育》33期,21-33。
吳丹(2002)。有關「格式」的反思。《數學教育》14期,12–15。
吳丹(2003)。有關小學數學科應用題教學的反思。載於鄧幹明、曾倫尊(編)。《學會學習:數學課程改革評析》(頁126–145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吳丹(2005)。小學數學教學語言運用初探。《數學教育》21期,57–62。
李婉婷(2014)。引入直式教授小五生分數除法的新嘗試。載楊沛銘(編)。《教育研究報告匯編:教育研究獎勵計劃12/13》(頁57–69) 。香港:香港教師中心。於2017年1月12日,下載自 http://www.edb.org.hk/HKTC/download/eras/12-13/ERAS1213_R03.pdf
李婉婷、馮振業(2009)。數學化教學的教具和學具應用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、鄧國俊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9論文集》(頁93–104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汪滌塵(2011)。數學化教學的實現與現實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1論文集》(頁64–49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汪滌塵、馮振業(2015)。數學融合教育是神話嗎?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5論文集》(頁91–104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汪滌塵、馮振業(2017)。數學學習困難實地觀察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7論文集》(頁111–131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汪滌塵、馮振業、黃美真(2012)。思維實驗─長方體展開圖教學設計之旅。《數學教育》33 期,34-46。
周惠英(2006)。學生真的認識「因數」嗎?《數學教育》22期,25-30。
周惠英(2007)。數學化教學與常見教學的異同。載梁志強、黎敏兒、潘建強、梁景信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7論文集》(頁180-188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周惠英、馮振業(2007)。分數教學的一個難點。《數學教育》25期,55–57。
姚惠瑜(2007)。柱體和錐體的教學。載梁志強、黎敏兒、潘建強、梁景信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7論文集》(頁189-203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姚惠瑜、陳麗萍(2008)。數學化教學:圓的認識。《數學教育》26期,50-57。
胡志(2002)。和孩子們一起體驗有意識、有意義的學習過程-本校推行「數學化教學」的點滴體驗。載鄧佩玉、王倩婷、黃家鳴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-02論文集》(頁26-30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胡志(2004)。度量教學:經歷數學學習的完整過程。載鄧幹明、黃家樂、李文生、莫雅慈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-2004論文集》(頁107-122)。香港:香港大學教育學院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49-167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胡韻芝(2005)。能從頂、棱和面的數目確定多面體的形狀嗎?《數學教育》20期,81-87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68–176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香巧玲、馮振業(2011)。小學課程中的長度、路程和距離。《數學教育》31期,22-35。
徐思茵、謝巧玲(2011)。周界的概念及其教學。《數學教育》31期,13-21。
陳芷茵(2012)。藉「觀察規律」處理畫鐘面的困難。《數學教育》34 期,17-26。
陳麗萍(2007)。數學化教學:四邊形。載梁志強、黎敏兒、潘建強、梁景信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7論文集》(頁87-96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陳麗萍(2010)。正方體展開圖的另一課。《數學教育》29期,25-29。
陳麗萍、馮振業(2006a)。「牛吃草」問題︰從圖解到牛頓解。《數學教育》22期,45–54。
陳麗萍、馮振業(2006b)。數學化教學:數型。《數學教育》23期,10–26。
馮仲頤(2006)。乘法概念的一次補底教學。《數學教育》23期,64-70。
馮振業(1997a)。在釘板上可以圍出等邊三角形嗎?《數學教育》4期,37 – 38。
馮振業(1997b)。可有想過用等邊三角形格點的釘板?《數學教育》5期,10 – 19。
馮振業(1998a)。來自古埃及的教學靈感。《數學教育》6期,31 – 33。
馮振業(1998b)。不合邏輯的數學。《數學教育》7期,85 – 86。
馮振業(1998c)。單位分數的奧秘。《數學教育》7期,75 – 79。
馮振業(1999a)。由一道小學數學競賽題說起。《數學教育》8期,24 – 28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3 – 5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1999b)。《數學化教學:難點選編》。香港:作者。
馮振業(1999c)。數學化教學:從夢想到現實。載黃毅英、黃家鳴(編)。《基礎數學教育的優化研討會論文集》(頁4 – 46)。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。
馮振業(2000a)。由0.9談起。《數學教育》11期,54–59。
馮振業(2000b)。實地考察一次扭曲的數學學習:乘除混合計算的教學。《數學教育》10期,17 – 19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84 – 187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2001)。當Pólya碰上Cabri。《數學教育》13期,39 – 49。
馮振業(2002)。是格式問題嗎?由兩個例子說起。《數學教育》14期,16 – 21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77 – 183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2002)。無「零」兩可?《數學教育》15期,36–39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6–10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2003)。香港數學教育佔了優勢還是劣勢?由一道三角比習題談起。《數學教育》16期,40–47。
馮振業(2004)。「率」的疑惑。《數學教育》19期,42–50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1–20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2004)。數學化教學:理論、實踐與前瞻。載鄧幹明、黃家樂、李文生、莫雅慈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-2004論文集》(頁78–88)。香港大學教育學院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1–36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(2005)。為甚麼不學幾何?《數學教育》21期,43–49。
馮振業(2007a)。香港課程改革、《(非官訂)香港數學課程》與「數學化教學」。《數學教育》25期,23–30。
馮振業(2007b)。略述數學化教學的九大關注項目。載梁志強、黎敏兒、潘建強、梁景信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7論文集》(頁152–164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馮振業(2008a)。小學的數據處理範疇到底教甚麼?《數學教育》26期,28–38。
馮振業(2008b)。小學帶餘除法的教學。《數學教育》27期,34–46。
馮振業(2009)。正方體的截面。《數學教育》28期,20–31。
馮振業(2010a)。學波利亞教小學生解難和探究。載江紹祥、梁志強(編)。《數學教育的探究學習》(頁42–53)。香港: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數學教育組。
馮振業(2010b)。時間教學的疑難和困擾。《數學教育》29期,2-9。
馮振業(2010c)。共濟的鱗片:十二載數學化教學的省思。《數學教育》30期,15-26。
馮振業(2011)。令人沮喪的數學科全港性系統評估。《數學教育》32期,2-28。
馮振業(2013a)。再論數學科全港性系統評估。《數學教育》35期,2-15。
馮振業(2013b)。讓小學生「發現」的數學課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1論文集》(頁56–68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馮振業、王倩婷、葉嘉慧、何妙珍(2000)。《數學化教學—除法》。香港:作者。
馮振業、香巧玲、劉秀惠(2016)。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分類、命名和製作。《數學教育》39期,53-75。
馮振業、張淑芳(2014)。小學數學,為甚麼(不可以)是這樣的?《數學教育》36期,7-23。
馮振業、郭潔瑩(1997)。請莫小覷「最小公倍數」。《數學教育》4期,26 – 28。
馮振業、陳玄玉、鍾保珠(2014)。不帶餘餘法的推廣。《數學教育》37期,15-24。
馮振業、黃彩霞、楊詠盈(2014)。分數直式。《數學教育》37期,25-40。
馮振業、葉嘉慧(2004)。數學化教學:空間觀念的培養。載鄧幹明、黃家樂、李文生、莫雅慈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-2004論文集》(頁89–97)。香港大學教育學院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188–199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、葉嘉慧、盧錦雄(2008)。數學化教學:方向系統。《數學教育》26期,39–49。
馮振業、董麗紅、李蘊珍(2000)。小一長度量度的教學。載梁興強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0論文集》(頁102–108)。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37–243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馮振業、駱瑞萍(1998)。分數何其難:記一次犯難的掙扎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98論文集》(頁109 – 116)。香港中文大學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26 – 236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黃宇詩(2011a)。初小的除法直式,怎樣才是最好﹖。《數學教育》31期,3-6。
黃宇詩(2011b)。別讓教學沉溺在含糊中(小三分數)。《數學教育》32期,50-56。
黃家鳴(2000)。現實情境作為數學學習的起點:荷蘭經驗。《數學教育》11期,34 – 46。
黃彩霞、楊詠盈(2011)。如何在互動電子白板上實踐數學化教學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1論文集》(頁35–42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黃慧儀、馮振業(2010)。長方體的截面。《數學教育》30期,75-84。
楊思敏(2007)。數學化教學:垂直和平行。載梁志強、黎敏兒、潘建強、梁景信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7論文集》(頁173-179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楊思敏、馮振業(2005)。數學化教學:整除性檢定。《數學教育》20期,2–24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00–225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楊詠盈、洗文標、黃鳳珠、陳巧卿(2013)。學習單位分數的概念以強化分數概念及分數大小比較的研究。載楊沛銘(編)。《教育研究報告匯編:教育研究獎勵計劃11/12》(頁109–123) 。香港:香港教師中心。於2017年1月12日,下載自 http://www.edb.org.hk/HKTC/download/eras/11-12/ERAS1112_R05.pdf
楊詠盈、黃彩霞(2011)。數學化教學﹕關於除法教具的一點補充。《數學教育》31期,7-12。
葉嘉慧、馮振業(2001)。「分步除法」的數學原理。《數學教育》13期,28–33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37–42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葉嘉慧、馮振業(2003)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:以線段表示開創教學空間。《數學教育》17期,57-62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43-50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劉秀惠、馮振業(2012)。角的教學與測考。《數學教育》34 期,27-39。
劉黛瑜(2013)。讓學生在探究狀態中進行運算操練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3論文集》(頁69–82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蔡敏英(2013)。關於長除直式寫法的一點補充。《數學教育》35期,77-80。
蔡敏英、香巧玲、馮振業(2015)。以數學化觀點考慮是非「曲直」。《數學教育》38期,11-26。
蔡敏英、劉秀惠(2011)。從一節解難教學看學生的解題思路。《數學教育》32期,57-74。
鄧佩玉(2000)。反比例教學。載梁興強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0論文集》(頁109-119)。香港: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50-262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鄧佩玉(2004)。小二除法教學。載鄧幹明、黃家樂、李文生、莫雅慈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-2004論文集》(頁123-132)。香港:香港大學教育學院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63-273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鄧佩玉(2010)。小三乘法教學。《數學教育》29期,10-20。
鄧佩玉(2013)。 小數乘法教學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1論文集》(頁97–106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
鄧佩玉(2014)。運用資訊科技學習軟件來提升學生在數學上空間感的行動研究。載楊沛銘(編)。《教育研究報告匯編:教育研究獎勵計劃12/13》(頁106–123) 。香港:香港教師中心。於2017年1月2日,下載自 http://www.edb.org.hk/HKTC/download/eras/12-13/ERAS1213_R06.pdf
駱瑞萍(2000)。循環小數。載梁興強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00論文集》(頁120-129)。香港: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。(後收入吳丹(編)(2007)。《小學數學教育文集:理論與教學經歷的凝聚》(頁274-284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)
鍾保珠、馮振業(2013)。被乘數和乘數的迷思。載黃家樂、李玉潔、潘維凱(編)。《香港數學教育會議2013論文集》(頁44–55)。香港:香港數學教育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