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博思會合作
今天是10月6日,下午會見了來自博思會的朋友,大家交換了有關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意見。其中一項提到的,就是工作記憶不足的問題,而另一項卻是方向感不足導致辨認算式符號出現困難的問題。由於博思會的課後學習班每星期只接觸學生大概兩小時,要處理眾多的學習問題及釐清很多基本概念實在十分困難。
香港社會步伐十分急速,造成急於時求成的普遍心態。如果要家長選擇讓孩子紮實地學懂五件事,抑或馬虎地學過十件事,很多家長可能會選擇後者。因此,追進度便成為家長、教師、和學生的口頭禪。對很多人而言,教得少絕對不會學得多。然而,以我30年來的觀察,教得少但學得多,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。當然,不是每個教師都能達致這樣的水平。
回說與博思會的合作,雙方同意互觀授課。我會安排他們參觀數學化教學的課堂,也會看看博思會的課後學習班如何授課。其次,雙方初步同意找個學校長假,協作辦個針對某一特定課題的短期課程。暫時想到的是分數,因客觀條件限制,只可讓掌握整數四則運算的五至六年級學生參加。
晚上有支援聽障學童的教育局朋友到訪,也給了我認識這些學童的需要的機會。據說聽障學童即使用了助聽器,仍不可能接收如正常人一樣的聲音訊息。讀唇雖然有助日常溝通,但對較細緻和抽象的學術訊息,效果卻並不理想。既然聽覺接收不足,最自然的想法是靠視覺補足。然而,要調整教學至減低對聽覺的依賴,向視覺傾斜,不止是一項大工程,對教師來說恐怕亦是一項需要時間適應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