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啼笑皆非的STEM教育
今天是1月9日,上星期主講了一個有關STEM教育的講座,提及一些背景歷史。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2006年國情咨文(http://millercenter.org/president/gwbush/speeches/speech-4461)上提出要鼓勵兒童多唸些數學和科學,並要確保這些科目的嚴謹程度足以與別國一比長短。由此衍生的STEM教育浪潮,在英語系社會,及深受英語系社會影響的地區(當然包括香港),引發了好些教育新政。
翻看香港教育史,自2006開始,政府便積極研究新的高中學制和高中課程。我的女兒剛巧是第一屆新高中課程的學生,也是2012年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考生。直到今天,新高中課程的設計令差不多所有關於STEM的科目式微:以前中學的電工、設計及工藝等學科不見了;物理、化學、生物也因置於選修的關係而不被重視,甚至合科;數學則只留必修部分,延伸部分也因課時不足而流於半生不死。港科院剛發表了詳細的數據及分析(http://www.ashk.org.hk/tc/projectsEvents/details/22),說明了在美國大力推展STEM教育的十年內,特區政府卻在制度上令STEM教育式微。今天大張旗鼓談STEM教育,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嗎?
或許有人會問:設計新高中課程時,不是經過充分的諮詢嗎?不錯,一眾官員也曾跑到當時的教育學院收集意見,其中一次我也在場。不過,系內同仁的意見,基本上都沒有被採納,到訪諮詢只是一種姿態而已。
要補充一點,美國作為科技大國,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以支持經濟發展。在頂尖人オ層面,美國的頂尖學府的研究院,都能成功網羅全球精英,只是中、下層科技人才,就得面對本國教育系統供應不足的情況。為此,美國有必要面對STEM教育效果不彰的問題。反觀香港,工業式微,好些領域科技人才過剩,修讀工程而不能入職本業的大不乏人。若依眼前主要為金融及服務業的經濟需要看,不存在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。硬跟人家的調子,會否張冠李戴?